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革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马克以写“资本论”,据说从计划到草稿都经过了多年的多次的修改。“资本论”第一卷写完后,他还要作一次文体上的修饰,他给恩格斯写信说:“这自然就像生小宝宝一样,在一阵剧痛以后用舌头去遍舐那活宝宝,多愉快呀。”德文本出第二版,马克思又改了一遍。对于法文译本,据说马克思为了使法国的读者容易了解,又作了许多修改。在文学家方面,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有的说改过五遍,有的说改过七遍。他们写那样大的作品还改了又改,我们平常写短文章就更应常多加修改了。+ S8 _6 B3 s4 |0 e1 G
' q" [! A5 y5 e* s; h' C, } 普通所说的修改,是在文章写成以后;其实在文章未写以前,对于立意布局的反覆推敲,对外写作提纲的再三斟酌,都带有条纹的性质。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要是这第一步功夫没有用够,写起来就常常会写不下去,或者勉强写下去了结果还是要不得。这种事先的构思或写提纲,一般人都是做的,但功夫却不一定都用得够。
x5 z* H. }! O P/ w
5 z |. ^2 V" s0 s; u 中国过去有文不加点的说法,就是说有的人写文章不用途改一个字。又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伙文学家在写文革之前,总是把墨磨得很充足,然后钻到被子里去睡。睡了起来就挥笔写成,也是一字不改。这些说法如果是真的,我想一定是他们先就在脑子里修改好了的缘故。
/ U: S3 I7 G" J) _, Y1 z- O9 H; O) f1 H. k2 p' S1 M) V% f" O
我们现在写文章,倒也用不着要一字一句都完全想好才下笔。并且现在的事物和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都比古代复杂,下笔以前多思索,多酝酿,仍常常只能完成一个图样,一个计划,还是需要下笔以后边写边改来充实,来修正,还是需要写完以后根据自己的审查和别人的意见来再三修改,来最后写定。这种写作过程中和全篇写好后的修改,一般人也都是做的,但功夫也不一定都用得够。
/ n% D: t& b1 ]! T; W' ~- f# R1 m3 [8 P1 l" E! Y
怎样才算修改的功夫用够了呢?改的遍数多还并不就等于改得够。衡量够不够的标准老秘网认为有两个:一个是内容正确,一个是读者容易接受。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讲:“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覆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获得做文章的ABC。”这是从根本上说明了文章要多改的理由,同时也就推出了修改的目标。客观事物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认识清楚完全,多一次修改就是多一次认识。表达我们的认识的文字和形式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够选择适当,多一次修改就是多一次选择。能否做到内容完全正确,自然要看我们的思想水平怎样;但如果我们采取谨慎态度去修改,自己多用脑筋,加上向别人说教,对每一个论点每一个看法却不随便放过,也就可以去掉或减少许多内容上的错误。内容正确,就具备了说服读者的基本条件。不过要读者容易接受,也还依靠好的表现形式。还得在布局上,逻辑上,文字上再花些功夫,才能够使文革的每一句,每一段,一直到全篇,一下子打进读者的脑筋。能否做到表现形式很完美,自然要看我们的写作水平怎样;但如果我们采取替读者着想的态度去修改,总是想着我们所写的一般读者能不能完全了解,会不会相信赞成,是不是感到柏燥沉闷,也就可以去掉或减少许多表现形式上的缺点。
; F) |% h+ c. a2 w6 E& G$ J- k# E3 X
一般文革的毛病,根本成问题的大概不外乎观点错误,不合事实,教条主义,空洞无物等项。并不是整篇要不得而是局部内容或表现形式非改不可的文章相当多,就我所能想到的毛病列举出来,就有这些:9 ^1 h9 P/ E3 k+ D5 b+ Y( u
; n9 H( m! y% `2 @" Z& i2 _ 一、抽象笼统,叙可不具体,说理不分析。
* M9 U7 o. h l/ H0 A% u2 @ 二、根据不足,就下断语,我要这样说就这样说,信不信由你。7 Q1 w/ g6 A8 S5 I# W7 t
三、强调一点,不加限制,反驳别人,易走板端,没有分寸,不够周密。
7 H3 i, x: o- @; k3 A4 f0 u 四、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说得很多,以为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
: U- j9 j+ I5 n9 ]6 X 五、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说得很少,以为自己知道别人也应该知道。
! M. X! S& i, K$ b" h 六、许多事情或问题,随便放在一起,没有中心,没有层次,逐段读时也还可以,读完以后一片模糊。 x) {3 B7 Y, H# H+ o6 O9 A7 e- z
七、写到下句不管上句,写到后面不管前面。 w! b+ K6 `6 X; Z*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