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X- z; M8 d# K
7 \( d0 r4 W6 g9 N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准备就新闻的导语写作,即“虎头”部分向大家汇报几种常用的写作技巧。
8 |+ V1 ^1 x- B7 R* J5 W$ B/ S( k8 ?, K8 K
1.一语破的法。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f& W) q% d* B* d0 h, p8 c
6 p0 n r5 B* O# g" P# T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9 X( p6 R8 k& W. U' D# j6 R4 t2 N6 c4 X# H l. c
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 t; @) w2 o7 y9 n/ X8 E
( u5 X$ o' U5 {8 D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 R. c- W5 z6 N6 }+ b2 _! L+ c# U2 s# m F6 ~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9 J6 _3 `! I2 i* [
' I& S' }" l7 f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 E, x8 k0 j8 l2 @7 U
: d q- F" _$ p$ U3 b% G7 B3 p9 c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0 r+ D9 A5 |& f+ T# F2 v9 V0 K* C% |- Z0 h% H* j# i' t' R
5.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 I0 [9 r3 ?: a0 |
5 s3 h M) c3 o; x9 @+ I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4 @" r1 Y7 o' c7 f2 x6 E
- p; v0 d! Y& @ r, `
6.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 ? p' Z7 a9 P* b( H3 D9 n
1 S/ T2 C) c: y$ j' s8 D0 a1 o- { 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 c* ^' L- [# }1 b( a- D
1 S' P3 d# o6 H
7.巧用背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 k% |3 B! W4 d/ S2 \
* G5 X; k$ s8 M6 Z# k; o
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 r1 f) H! }5 G8 H. D( H5 i
% R% T5 T. W2 [3 _- D. y
8.抑扬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 D2 v: s( V" ]/ A
' Y& A+ A5 P! T5 t K# N+ o6 \0 V# p 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 Q2 ~+ E2 M& e& Q) q
$ `; n1 G' r' i; s' I3 X; B 9.特写镜头法 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
5 O$ z' Y3 u5 c6 J/ g' {( ]/ D* z7 a- f
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
4 g8 N5 r5 j5 g3 L. S6 ~
, |1 S0 k5 m5 a/ S, h2 \! K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 Q# w: S% Q L9 R8 V" |, B8 b' J- V" n9 Z, w" u
10.欲擒故纵法 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欲擒故纵”。
7 G$ A6 x. }: `) z4 O7 M( I
8 u" b$ j$ u8 u9 q5 X2 c( l8 }: E: M
“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1988年6月26日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妈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
$ V _" t. I1 N) A, }! k0 Q* _
4 a8 B( m$ p K 11.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3 X& a P, s. U1 M
- G5 K) S7 Z$ O7 M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 n p; i& K. K9 l# F" C$ D m8 T9 }6 ?) X: n! r' Q
12.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3 S* o% ]0 b& Z) l' U* d' n
) g2 r* O- }4 h7 f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 Y% y- |! }, h5 R, N: J7 h
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 a% o) o: b! M4 g, B1 x6 s0 E9 a
; \! w* t a Z$ ]# b8 s5 b7 Y! H
新闻的结构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部分组成。新闻的内容,通常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五个要素。
3 h3 a( S7 A& L8 V0 h5 ]% C* ~; L% r) c* l$ D5 Q7 l4 e
一、标题
, d/ p T" E9 X
! T6 r5 S- t# S3 N8 [2 E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一则好的新闻,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标题。精心制作标题犹如“画龙点睛”,它既要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又要醒目、新颖、有趣味。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增强阅读的兴趣。
* S: Q+ M1 ]- O D- V0 ~1 z$ v6 R! l7 b
6 b7 H% y5 F. U$ x 新闻的标题有三种形式:
& s- \( p* y: L( ~
& |9 a, B4 T+ z& l 1.多行标题。主要是三行标题,由引题、正题和副题组成。引题也称眉题,它的作用是介绍背景,烘托气氛,引出正题。正题也称主题,它的作用是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新闻的中心思想。副题也称子题,它的作用是介绍与正题有关的情况,补充正题,如点明意义,指出结果等。例如:
+ w0 R$ [8 l& u7 c+ u: E6 u
% O' S9 W1 c; g/ n4 U# u% f 44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团齐聚亚的斯亚贝巴
# j# r/ Z2 q9 }
2 P) P7 A8 L/ j$ B" w- f; h 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举行
- j" J8 D8 ]4 C/ s" K8 d" t6 F L" \5 }+ O
温家宝和10余位非洲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
, l$ |) o! e& W
- H' V1 W1 {( T- k% j* j1 ~* H 2.双行标题。是由引题、正题或正题、副题组成。正题一般都有实质的内容,因此也称实题;副题和引题一般是对气氛的烘托、意义的阐述,因此又称虚题。双行标题一般是虚实结合、彼此呼应、互为补充的。例如:
: h$ }, {8 b& g2 F; p- t! I8 _7 o! [6 k' X" W1 l; m+ s& X x
枪声骂声传媒声 声声应和 股价汇价石油价 价价波动
, c# t3 d! `- V9 D7 l" i; a8 F
' B( F# q# {( `. ~ 萨达姆被捕搅动全球市场
" `. i% E, i# Q# Q7 [2 G: B
6 [. n2 ?. z2 P. f# M8 U' o* a+ J 再如:
! n: z% Y0 S2 M4 m$ K
+ N) J& }( i. `' w* r 让造林与造纸牵起手来
0 M& G& X9 R" h- l4 w- G) J
3 a& [6 X7 d1 r3 r9 G$ g( P ――关于加快中国造纸工业发展的思考
3 M" Q6 `) C, o+ l$ a; K
* D7 |: g$ t0 y; v7 _
3.单行标题。单行标题指只有正题的标题。这种标题要求突出主题,简明、醒目。例如:
' D1 G8 }. S& } h$ v# O2 F) B- u& ~ {, }
让信息技术惠及全人类
8 G# k" g- ]; _8 {6 m, L/ }7 t9 P1 j% _0 C$ k. q9 u! C
新闻标题写作的要求是:
8 m5 g" B/ O2 z9 V* @+ B6 F8 p0 T n' Y7 t+ f& g9 m: H) t
1.准确。即标题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概括出新闻的内容、精神和实质。
+ Y7 n. c- z/ J/ \4 g4 Q8 v. t- H2 C7 C& l! Q! ^0 l' Z- m8 v
2.生动。即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突出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生动活泼,以吸引读者。
3 N. U8 ?: J3 o
" F7 w4 |" `9 w 3.新颖。“新”是新闻的一个基本要求,不新不足以成为新闻。标题要善于突出新事物、新方向,抓住最具新闻价值的问题。
4 \/ r' V" S/ I, \9 Y2 N
+ q5 y/ G% r' x! r, v 二、导语
/ p( d! r7 ]" k0 d3 [' H$ p2 }6 @5 @" `; U# }% O3 \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个自然段。通常用简明的文字概括介绍新闻的主要内容,揭示新闻的主题,使读者对新闻内容先有一个总的概念。
# P2 ~5 }- l' S/ w! c1 V
: n9 k) f& V# ~4 ^. k 导语的作用非常重要。新闻是否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语写作的成功与否,所以写新闻要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导语中。“倒金字塔”结构,是新闻的基本格式。所谓“倒金字塔”,就是以重要性
+ n0 z. y8 w3 \5 k" {
5 Q) [9 G& ~. J! W n
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即把最重要的事实放在最前边,次重要的事实放在第二位,以此类推。导语,就是这个“倒金字塔”的最上面一层事实。
( K W4 ^9 N: h
8 K+ F0 P$ z+ F 新闻导语的写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 q% B" \+ t; m" S8 j# M& N1 ? Z
% i- x9 T- q5 @5 S! J
1.叙述式。这是最常见的方式。它是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最有吸引力的事实,高度概括地加以叙述。如:
" B! s; |5 o: J, m y# `: c6 U% ?/ Q8 C, d( f, [# Y+ E4 Z/ }- K
12月22日,作为2003中国会展经济论坛主要的两场主题研讨活动之一的专家论坛,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300名来自全国主要会展城市、会展举办单位、会展服务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的代表,在这里倾听8位业内资深专家的演讲,并与他们进行深入交流。
5 \, A: e4 I( ~( y9 s# S
- y0 z; V. K( p" B( j4 w (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24日《推动会展企业和城市发展战略准确定位》)
4 m# |+ O9 U+ z4 @% l! o/ P
; C3 ^" j- y# h
2.描写式。对某一个富有特色的事实和一个有意义的侧面,用简明的语言进行描写,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
7 W+ B; I8 j% q/ ^/ x
- v5 Y2 c4 F: [0 ]/ ^9 s' M
棕黄色颇具古典意味的橡木酒桶,灰白的欧式风情的酒堡,浅绿的充满梦幻色彩的葡萄园--这是河北省昌黎县耿庄村农民耿学刚新建的耿氏酒堡产品标签上的图案。……
3 \+ U) P! W7 w3 }1 K
# k. `0 ^; H) R1 ]* w/ v
(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23日《酒类行规为一农民改写》)
/ d8 V, N+ g" ?6 _) k0 v# E/ Z# S: g# K% U8 l% ]
3.评论式。对报道的事实进行简洁、精辟的评论,以揭示事物的性质和作用,引起读者重视。如:
0 \6 P% I. s/ r9 ?2 G
; E. H( _- J; |0 L; {) V( D
2003年即将过去,人们在盘点欧盟一年的收成时,有喜悦,但更多的却是惆怅。喜的是欧盟东扩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愁的是欧元区的经济一直不见起色。
% l+ c9 W2 U, N) u6 J6 m# l; q
7 H; G9 m. {0 h6 f
(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16日《欧盟 一分喜悦难掩惆怅几许》)
" S3 t$ b2 x7 e, u$ B7 _
, f2 F2 u. n) w/ W/ I6 J7 s
4.结论式。将新闻事实的结论,在开头部分写出来,开门见山,反映事实的意义。如:
) G+ x6 f) d& I& f0 c# u1 {' \/ t6 G0 b: c, n! d( e7 p
辞旧迎新之际,随着勉(县)宁(强)高速公路提前通车,陕西省成为西北第一、西部第二个突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00公里的省份。
" c3 ?3 T1 N' s, p; f4 P, u9 H9 z
$ {- N6 U; o+ q, w" y, ^9 H& [ (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23日《陕西千里高速铺坦途》)
2 [" O0 C+ H% C; l1 n" q5 J4 Q) I* z
: F- V R9 N7 H/ S' n 5.提问式。用提问的方式引出新闻报道的事实,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如:
0 x" w6 V( p4 a8 m7 p7 }
% x+ w9 w8 q1 C 经济大省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广东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明确提出切实做到六个“更加注重”,努力实现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9 h5 P2 b$ v$ u2 E6 W, K
6 R0 T$ y4 z* g, y (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24日《广东六个“更加注重”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4 h$ g! ~9 v0 q; K
: I7 t+ y1 h/ U7 f E
6.引语式。引用与新闻有关的诗句、格言等
5 J j7 a4 ~7 m5 V5 d @5 [1 }( F" D/ _, B8 ?
,以增强导语的生动性。如
3 c, v. Z/ K5 w& e: e* V
# H2 c* p3 c* @ J/ [0 z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一首首曾伴随和影响几代人成长的经典歌曲,今晚在北京音乐厅再度响起,依旧深深地打动了全场观众的心。
- X! k# z, ]" w( A
4 i+ |* \; L$ | V' Y1 \ (摘自《人民日报》1999年10月7日)
6 A+ j. l, l& `, i- \# b: E! V/ G' u
2 ~: ~' Y. x& ~) y+ N, t$ m) U
拟写导语,应注意的几点要求:
: B7 c+ S& U0 j' T, j
6 t' B: a4 |# p) [5 |, d 1.不能与标题重复。导语与标题的作用有些接近,但标题是概括全文的精神实质,而导语是标题的扩展,要用事实说话。
+ e3 b9 G, ~6 x# o# a
$ h" l3 S% l; U 2.为后文留下余地。导语固然是全文的精华,但也不能把话说尽;导语可以包含背景材料,但尽可能简略,留待下文去交待。好的导语能使新闻主体部分很自然地展开,为后面的行文提供方便。
o% g% y: w% E7 t( [7 @6 r2 S- E4 j) I# j1 P+ }; M
3.各要素的组合原则。新闻中的五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或为什么,简称五个“W”。后面再加上一个“H”,即怎样、如何,可理解为结果的意思。五“W”及“H”,每项都有可能进入导语,关键是看哪一项更具有新闻价值。如果新闻人物为社会所熟悉,在该新闻中特别重要,则应以“人”为先导。以此类推。
" z4 \5 T& w+ ^
; S, C' c2 j! a0 d0 B& n$ y. m
4.要用事实,忌空泛。新闻要言之有物,导语更应有具体的事实。初学写作者,尤其要注意避免用空洞的语言、抽象的概念和流行的口号写作新闻的导语,要用新鲜的事实来说话。
9 w- P `9 O2 ~: E5 K, ~4 [: e2 n) Z
5.语言要简洁。新闻本身即要求语言简洁,新闻导语更要逐字逐句推敲,做到字字珠玑,一字不可移易。
. Y( ]& U5 S- u+ U9 j& i3 Y3 [0 P- V2 Q
三、主体
% y. i- S* b2 h8 a3 D3 O1 ]: G
r7 e; ^% d9 N/ z 导语之后,就是主体。它是新闻的主干部分,是用充分的、具体的事实材料,对新闻的内容作具体全面的阐述,以体现全文的主题。
& A; v/ Z6 {; X7 {
. \; |" B* w7 y% x1 @) X8 H& B. M6 E: V A 新闻的导语已经点明了新闻的主题,主体部分对新闻主题的表述、发挥,实质上就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与补充,以使导语中提到的各个事实更加清晰,使五个“W”和一个“H”更加明确。
7 \" l( r- n5 I8 x$ u1 V0 }/ s
8 ~4 ~8 [" X" }1 u3 J 新闻主体的结构一般有三种:
8 l& x. z/ ~1 x' u9 J9 E$ O
4 b/ d* ^1 y% t/ {! } a
1.时序结构。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这种结构可以使读者对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有一个鲜明、完整的印象。如例文《引滦工程昨日全线试通水》一文,以时间为序,从上午“10时整”写到“晚8时”为止。
% Y' ~. x3 r5 C) \+ y4 H: O( b2 G2 V0 S; ]; I
2..逻辑结构。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主次关系等来组织安排层次。如例文《欧洲央行为何听任欧元升值》一文,以逻辑为序,从美元贬值、欧元升值的原因,写到如何防止该事态继续扩大的方法。
% v/ j, F; z8 L3 ~- Y y$ W, b
3 O; a Q! I/ X& }2 {
3.时序与逻辑二者兼有的结构。对主体的写作,要
@, w6 o" T) [4 [. T0 w: [9 W1 |2 L! P6 L9 {/ z
求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内容充实、紧扣主题;注意剪裁、详略得当;简洁明确、生动活泼等。
0 q9 q3 n5 Z: _$ T! [* b
5 }* X4 m. l% D5 O3 P5 c 四、背景
# ?. A" o7 A- R1 w
, f8 R( {+ q: A' g+ U8 r L. s 背景就是新闻事件产生的历史环境、客观条件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除简迅以外,一般的新闻都要交待背景。背景的作用是使读者更好、更准确地理解新闻内容,使新闻更充实饱满,生动活泼,主题更加深化。
1 F3 P+ h# w) _/ O8 X* M
9 v- v- x. \" c0 C$ k/ }) g 背景不是单独的组成部分,也无固定位置,所以不能把背景看成是新闻结构的一个独立层次。背景材料可以一次性交待,也可以分散穿插在导语、主体、结尾几个部位,一般出现在导语和主体中。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因此不宜过多,否则就会喧宾夺主。
- L$ l4 y& ? [4 k9 U! `& H
" \4 s2 b$ P; V7 K5 G
常用的背景材料有三种:
: l! K: ?7 [5 \6 f) G, z) M
{& p( l$ p* q' B" I* ^ 1.对比性材料。对人物或事物的正反、今昔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突出其重要意义。例如《商办工业异军突起》这篇新闻的导语中写到:“昔日以设施简陋、前店后厂的小作坊形象出现的商办工业,如今年总产值达1200多亿元,其中商办食品工业占全国整个食品工业产值的第一位……”这里“昔日……”就是一条对比性背景材料,如果没有这个背景也就谈不上“异军突起”。
5 M8 w1 C/ B k+ @4 Y
0 I6 m/ p1 P5 ?3 `; ]
2.说明性材料。即对所报道的事实中有关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社会环境做出介绍与描述。例如一篇报道山东省栖霞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多种经营的新闻中这样写到:“栖霞县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共有大小山头岭背3650个,总面积306.7万亩;山滩、水面、村庄占209万亩,发展多种经营的条件是较好的。但是过去片面抓粮食,多种经营停滞不前。县委为领导农民尽快致富,确定在继续抓好粮田生产的同时,向山滩水面进军,发展多种经营。”这段背景材料重在说明栖霞县的地理条件、生产基础及领导的决心,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栖霞县的生产经验。
6 s u% j$ P* L& k' b6 a) p# i9 ]
3.注释性材料。即对新闻报道中涉及的概念、原理及名词、术语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中的有关内容。例如《商洛订单劳务让民工放心》这篇新闻的开头写到:“12月13日,陕西商洛市40名合同制民工从商洛起程,踏上南下打工的旅程。与以往不同的是,这40名民工对往哪里去,干什么,挣多少钱心里早已有了底,因为人力资源公司已经替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务合同。民工们称这叫‘订单’劳务。”在这段文字中,注释了什么叫“订单劳务”,方便了读者对新闻内容的正确理解。
8 f* k2 K1 k2 W" e
' v& s. {; }; g5 }5 }4 [
五、结尾
2 |3 d% G6 a& S8 S' v& b& S6 a& l' w
: J- c$ N4 r4 ?( d: J 结尾又称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
" u5 C: T/ j% [/ a m
i" \; h! K4 [% w4 c6 C 结尾的作用或收束全文,深化主题;或说明结果,指明意义;或指出发展趋势、展示未来;也有的言之已尽,没有结尾。
: Q M# S. c/ I7 F/ ?3 n& x
; q0 Z- ]3 W( r( \ 结尾的写法有以下几种:
1 G- J! U$ x2 O* G' h) i( E5 A; C" y) t( m
1.小结式。对所报道的事实或意义作简要概括,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如:
$ X& v& a0 A% n9 Q/ j' K/ }% B( o
/ v9 p, P# x% v3 F0 g! v
总之,大众了解货币市场基金还需要一个过程,基金管理公司和监管部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以及货币市场基金本身作用等方面的原因,货币市场基金的出台虽会对我国的居民储蓄产生一定影响,但不会出现“储蓄大搬家”的情况。
/ I/ y% V9 e a- e# v& U
# w* B$ ] F# ` (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12日《担心储蓄搬家 我看大可不必!》)
: h0 `/ ^4 h; U) m$ I: A
! P* o9 j, z9 P7 O; d6 F
2.启发式。在讲完主要事实后,用启发的语言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如:
* c2 W- y8 a: [3 x/ O; ? M8 [; t& C
看着厂区内堆积如山的麦草和滚滚流淌的黑水,人们不禁要问:卫运河何日能变清?
' _8 M" U: C: ?. i; w' g0 {% {* y( {
3 @' U) y k- @$ |( z; b7 v( Q
(摘自《人民日报》1999年10月20日《卫运河水何日清》)
7 {! F: X( G& T+ h# \
% O9 A0 U d4 m, l' V 3.激励式。用激情的语言,激发读者的热情。如:
) _/ a+ U& C+ I5 R. e
$ f% T9 x, w) N. ^ H( y2 \ 百年轮回,沧桑巨变。奔腾的珠江水见证了这120年的岁月,春花秋实的白云山聆听了电信人的笑声。广州电信正以其独有的魅力日趋走向成熟,以更强的实力、更新的面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快建成具有国际综合竞争力的华南现代通信中心,实现几代电信人的梦想!
4 z, G1 ? h. I, Q8 l0 i
3 A: a: s1 f* l6 T$ J- l4 | (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12日《世纪寻梦》)
" Y! l( [8 ~/ g) E7 r( r. q7 S/ P I
4.意义式。指明新闻的重大意义。如:
9 Y6 Y9 L& p& V7 @: s) z# B# x# e# |' ^) Z
访问是短暂的,但友谊是长存的。中国有一句古诗:“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这次,温家宝总理的美国之行,促进了中美友好,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了解,推动了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
3 m! j7 W( H8 m0 k; n5 n
+ P% [1 b6 S3 Y# z
(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12日《加强合作 互利双赢》)
5 b) S6 P" {0 s7 n. ^: J
6 Z8 Q, o E' m" r2 t# X 5.展望式。在报道完主要事实后,进一步指出事情发展的必然趋势或必然结果。如:
8 ^# G+ A) R) R% C! Y$ f' m
4 B! W" h$ T. }0 d9 ?# m9 l 据悉,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已经将上市日程安排在明年初,还有不少保险公司将目标定在国内的A股市场。通过更为透明和规范的动作,中国保险业必将进入更快速的良性发展。
S6 f8 w, H2 p0 A
0 \' B; x9 Q3 } (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12日《国际风云测试我保险业虚实》)
, j; {; @- h: V
+ f& r# n3 ~$ X5 {8 n 6.号召式。根据报道的事实提出具有号召性的意见,激励读者为实现某一目标而行动。如:
, ?) A* |, F( N6 z7 k
+ r, X7 Q% u6 O. ^! D; `# \
他(温家宝)说: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我呼吁,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